年少卻不輕狂的青春時光,累積為豐富閱歷,數不盡的精采故事,滿載在化工系楊大毅老師輔導學生的百寶袋裡。因為是親身經歷,所以事事道來總是格外有溫度,讓學生不只信服,還建立起像「換帖兄弟」一樣的交情。
24小時線上待命 如影隨形陪伴學生
晚上11點,楊老師應該還在工學館7樓的研究室;傳送訊息給老師,楊老師迅速「秒回」;夜半發生緊急的事情向老師求助,楊老師會適時指引。無論白天或晚上,可以用手機或即時軟體,隨時與楊老師聯絡,問題立刻解決,學生說楊老師是「有求必應」。
楊老師認為,平日他隻身在校,較其他老師有餘裕時間,此外,這世代學生慣用網路通訊,幾乎24小時都在線上,他可以接受這種聯繫模式。況且,學生還蠻成熟的,遇到問題,彼此間也會先互相幫忙,倘若半夜打電話來,想必是有特別的事情,例如大一、大二學生,生病發燒、車被偷、車壞掉…,需要諮詢老師的經驗或協助。楊老師說:「無所謂打不打擾,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讓他們可以找到我,彷彿我在他們身旁!」楊老師喜歡擔任導師,喜歡跟學生相處,所以這樣24小時式的線上待命輔導,對於楊老師而言算是一種喜樂而甜蜜的負擔,他樂於承擔!
用自身真實經歷 成為學生的「心靈捕手」
楊老師談起大學時期的自己,其實蠻愛玩的,喜歡接觸新的事物。不論是逛凌晨的早市、追看浪漫的流星雨、半夜騎著摩托車去紓壓或是參加天下雜誌舉辦的「走完台灣319個鄉鎮活動」等,過往這些實際的體驗,都可以迅速形成話題而融入學生的小團體。
健談的楊老師,天生具有一股魔力,學生和他聊天,不自覺就掏心掏肺地講出藏在心底最深層的秘密,這是對楊老師的信賴感。即便失戀的傷痛、當兵的苦悶,這些事情千篇一律,楊老師願意耐心地聆聽每個人的故事。「我相信環境會造就不一樣的人,藉著自身多樣化的經歷,運用在與學生的相處上,學生認定我跟他們是『同一掛』的!」楊老師分享他如何成為學生「心靈捕手」的心得。
「在數位時代中,年輕人莫深鎖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而疏離了人群」楊老師期盼學生,能多身歷其境,真實去體驗感受人、事、物、景,記錄自己豐富而多元的影像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