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數位建築大賞 中原建築系邵唯晏校友榮獲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佳作

70年次的中原建築系校友邵唯晏,以年紀輕輕之姿榮獲國際建築大獎─第八屆「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佳作,是台灣唯一獲獎且最年輕的得獎者,引起一陣驚嘆。他的得獎作品《三度空間音樂坊》將傳統住宅空間改造成前衛的數位建築,在台灣相當少見,也是得獎作品中唯一的實體設計案,十分具創意與前瞻性。

邵唯晏現任「竹、工、凡、木建築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2003年自中原建築系畢業,2006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其專長在建築空間設計與數位媒材的整合。年紀雖輕,但已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曾榮獲2006台灣建築新人獎、2007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 Award、2008國際遠東數位建築設計FEIDAD Award TOP5等國內外建築設計競圖殊榮。另外,今年9月他也將受邀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新人設計展。

由遠東集團主辦的「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自2000年起開辦,是國際間相當重要的數位建築獎項,首獎獎金高達2萬美元,世界各國的建築設計高手爭相競逐,今年有來自英、美、澳、日等25個國家共110件作品參賽。

6月2日得獎名單公佈,首獎由美國建築師葛瑞格‧林(Greg Lynn)的「流體牆(Blobwall)」榮獲;佳作共有4名,分別來自台、日、奧、加,每人可獲獎金2千美元,邵唯晏是其中唯一的台灣人,也是年紀最輕的一位,格外受到國際建築界矚目。

〈突破傳統 創造空間新思維〉

在此次5個得獎作品中,《三度空間音樂坊》是唯一已經完工、有實體的設計案,而非「紙上建築」,這是勝出的關鍵。而他最感到自豪的是,這件作品兼顧了「美學」與「機能」,將兩個本來可能相衝突的東西融合在一起,這也是他花最多心力處理的部分。

《三度空間音樂坊》於2007年初完成,位在台中豐原市郊。這是一棟三層樓的老式長向街屋,一樓的鋼琴教室就是這次改造的空間。邵唯晏將原本的隔間牆全部打掉,運用折板創造出一條綿延整個空間的「線條」,透過此線條來定義區隔各個空間,分別是前段的展演區、中段的休息空間與後段的教學室。透過空間機能的安排、視覺感官的鋪陳,配合長向空間的特性,流動的線條試圖將人們拉進音符的世界。「雖然,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但在這裡,空間也要流動。」邵唯晏分享他的設計理念。

這項工程從設計到施作完成共花了3個月的時間,費用約150萬。其中,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跟工班與業主的溝通過程。邵唯晏表示,傳統木作習慣於水平、垂直的施作,這樣的空間設計對他們太有挑戰性,因此換了好幾組工班才完成。

「過去台灣的房子就像一個個方盒子,講求百分之百實用,卻很少人重視建築美學的議題」邵唯晏認為,藝術性越強的設計,越會被人用放大鏡檢視它的功能。《三度空間音樂坊》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機能與美學上取得了平衡點,現在這裡已成為當地的小型音樂廳,每兩周就有一場音樂會。

〈累積實力 推動台灣新建築 〉

從中原建築系開始,邵唯晏就致力於參加各種競圖比賽。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原建築校友王重海先生成立的基金會年年舉辦競圖,是小試身手的大好機會,他從不缺席。「競圖之下,人人平等」邵唯晏表示,公平的競圖可以提供年輕人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雖然參賽壓力很大,但也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在中原及交大求學期間,他獲得許多獎項,包括建築師公會「九二一紀念形式」競圖首獎、台北縣新莊公廁規劃設計首獎、王重海紀念基金競圖第二名、工研院「金羿獎」入圍,建築師公會「合作式共生住宅」競圖首獎,以及中原與交大年度設計首獎等等。

今年已是他第三度參加「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前一次獲入圍,今年終於得獎,一償宿願。他分析,所謂「數位建築」就是在空間設計過程中,「電腦」扮演了關鍵角色;以此次得獎案為例,他先在電腦三維的環境中構思空間,再輸出成2D的媒材(media)給施工者看,打破傳統媒材限制下的思維,電腦科技對於未來建築發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然而,台灣大部份的營造業尚未跟上世界的腳步,還停留在傳統的模式,建築師畫出來的圖,施工者不見得能完全獨立建造完成,因此不是放棄設計,就是聘用國外團隊。「當設計思維與營建工程兩者再度到位時,台灣的建築業會再起飛!」邵唯晏相信台灣的建築很快也能追上國際水準。

〈感謝中原 堅持目標永不懈怠〉

「我喜歡建築的原因,是因為建築沒有標準答案」彈性很大、可塑性很強。邵唯晏說,進入中原建築系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捩點,國、高中他被升學體制處處要求標準答案弄得烏煙瘴氣,進入8846威尼斯才海闊天空。

邵唯晏謙稱當年成績不好,如果不是透過推薦甄試,恐怕永遠無法進入中原,因此他很珍惜在中原求學的機會。除了參加各種比賽,每年暑假都到建築師事務所實習;也曾擔任模型研究社社長、建築系系學會副會長,以及羽球系隊隊長等,相當活耀。「如果當年中原沒有收我,我可能早就出社會遊蕩了。」對於中原的栽培,他滿懷感激。

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邵唯晏很快地創立建築工作室─竹、工、凡、木建築設計工作室。原來,他把「築」這個字拆解開來,意涵在建築的背後,有一群人默默在構思與琢磨美學;這也代表他們具備了「設計」與「工程」部門,同時重視「美學」與「機能」,他們堅信美麗的設計是可以被建造(築)出來的。

沒有建築家世背景的支持,邵唯晏坦言有時真的覺得勢單力薄。但是對建築的喜愛與憧憬,讓他樂此不疲。他充滿信心地說,台灣新一代青年人的建築美學意識已經逐漸抬頭,對於藝術性的建築設計要求越來越多。隨著時代改變,建築也不斷地在更新,無論在想法、工法各方面都在衍化、在進步。

當建築人就要跟著時代跑,讓邵唯晏享受「活在當下」的感覺,建築的豐富性與趣味性,是支持他繼續往前走的重要力量。有朝一日,必將再度發光發熱!

(圖片說明:上至下依序為─邵唯晏、概念圖、現場舉辦音樂會、概念發想、3D模擬圖)

更多新聞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