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5073
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2750fc80 113f 4a0f a71c d26fcb6d010f

機械系謝敏政校友無私奉獻 打造故鄉新桃花源

教育 是探索知識與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刻劃出世人對於世外桃源的嚮往。

在台灣,也有一個世外桃源,就在嘉義東石蔦松村,人稱「船仔頭」的小村莊。在「新故鄉運動」推動下,經歷多年傳統農業轉型與生態環境整治,現在的船仔頭,有著不一樣的新面貌,甚至帶動了嘉義沿海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誰能想見,23年前,這裡還是個人口不到20戶,面臨「散庄」危機的小村落。而這篇新桃花源記,還要從家鄉子弟謝敏政(機械系74級)回鄉的那段日子說起。

那一年  他毅然回鄉

嘉義縣東石鄉蔦松村,有一條朴子溪蜿蜒流過,200年前,這條朴子溪曾是東石港的交通運輸要道,船仔頭也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但在七十年代,台灣工商業發達、農村產業沒落,青壯人口逐漸外移,曾經繁華一時的村莊,只剩下不到20戶的老弱婦孺人口,還有不斷傳出淹水、地層下陷、環境汙染等沒落情景。

時間回到民國83年,那一年謝敏政的祖母病危,在臨終前告訴他,希望故鄉不要散庄的遺願。如同許多北上打拼的中南部年輕人一樣,總是對故鄉有著懷舊的心。加上看到雙親年歲漸高,還辛苦的做著農忙工作,謝敏政想回到故鄉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人年紀大了總是希望能夠落葉歸根。」

對故鄉的關心與思念,讓謝敏政寫下「船仔頭的呼喚」。剛好這時,中國時報正在尋求嘉義的駐地記者。憑著「船仔頭的呼喚」一文展現出對家鄉事務的關心與瞭解,加上多年在自立晚報的工作經歷,讓謝敏政不僅獲得的這次的工作機會,也實現想要挽救家鄉的心願。

(圖)結合地方力量  船仔頭蛻變重生

結合地方力量  船仔頭蛻變重生

就在謝敏政回鄉的那年,文建會正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發起「新故鄉運動」。謝敏政主動找到當時的東石鄉長蔡炳欽,建議以「船仔頭」做為社區改造的主題,向縣政府提出申請。民國84年光復節,謝敏政集合眾人之力,正式籌組「船仔頭藝術村文教基金會」,希望從在地開始,由下而上落實政府政策,「最重要的是地方自主力量,這片土地才能有轉變的機會。」謝敏政有感地說。

憑著很單純的「天助自助者」念頭,船仔頭開始一連串改頭換面的行動。民國85年嘉義舉辦第三屆全國文藝季,以「船仔頭的呼喚」為主題正式登場,除了呼喚家鄉遊子返鄉加入改造行動,還有參觀三合院古蹟、朴子溪巡禮、牛車繞村體驗及藝術家駐村等熱鬧活動。船仔頭從默默無名的小村落,一舉成為全國知名的社區。

此外,對於船仔頭最珍貴的生態資源─朴子溪,謝敏政也極力推動整治工作。「以前在北部跑新聞,看見重度污染的冬山河、淡水河都能夠整治成功,我們的朴子溪也一定可以!」除了配合環保署整治工作,謝敏政還發起義工淨溪活動、安排巡守隊志工守護河川。現在的朴子溪,不但有親水公園跟休閒景觀步道,還有紅樹林溼地及保育鳥類等豐富生態。而一向熱愛游泳、划船的他,還成立嘉義縣龍舟委員會,在當地推行划龍舟、獨木舟等活動,並自封「朴子溪船老大」,擺渡遊客體驗划龍舟、奪標的樂趣。

而船仔頭當地保存完整的三十座古典三合院住宅群,也配合政府施行傳統建築空間美化計畫,讓老舊閒置的房舍資源活化利用,並推行「夜宿三合院」體驗活動。此外,「船仔頭基金會」也租用約1公頃的休耕農地,做為市民農園用地。朴子溪泛舟巡禮、夜宿三合院體驗、到市民農園耕種體驗與認識農作物,謝敏政希望,要讓現代忙碌的都市人放慢腳步,感受農村生活,也讓城鄉之間彼此交流。

「大都市生活總是寸土寸金,但農村卻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與廣闊園地,這樣理想的生活環境應該分享給更多人知道。」經過多年努力,船仔頭已從傳統農業轉型為觀光休閒產業,謝敏政以「分享」的態度,發揮自己的媒體專才,透過報導,讓家鄉之美曝光到外界,「讓更多年輕人看見故鄉有新的轉變與發展,才會更有意願回到故鄉打拼!」

(圖)成立嘉義縣龍舟委員會,在當地推行划龍舟、獨木舟等活動

毅力+熱情+分享 為社會傳播正面力量

從「船仔頭基金會」的成立,到為家鄉做的每一步耕耘,在謝敏政身上,充分展現中原人勤勉務實的特質。回憶起大學生活,謝敏政笑說:「印象最深刻就是在足球隊與登山社的日子。」曾是足球校隊的他,整場90分鐘比賽下來,卻絲毫不覺疲累。而加入中原登山社,最難忘的就是跟著同學們從合歡山走到奇萊山,謝敏政笑說:「因為回頭路更困難,只能一直往前走。」這一趟,足足走了14天,而他也因為毅力堅強,還被同學戲稱「意志力先生」。

在社團與校隊活躍的表現,讓謝敏政累積不少好人緣。剛從機械系畢業時,他記得當時校長阮大年的一句話:「如果自覺不是一流工程師,就趁早轉換跑道。」因此,喜歡與人互動的他,先到震旦企業擔任銷售業務;又透過朋友介紹,轉戰新聞界,先後於自立晚報、中國時報任職。自中國時報卸職後,目前仍在電子新聞媒體服務,秉持著對公共事務的關心,義務報導家鄉與外地的社區營造成果,「現在全台普遍都在做社區營造,透過媒體資訊分享,可以讓彼此有好的經驗交流、共享資源,對這個社會也有正面影響。」

從自身做起,號召更多人共同為家鄉努力,謝敏政的兄弟姊妹們,也紛紛回鄉加入改造行動,而他本身更是親力親為,清掃農舍、豬寮,甚至每天早上固定到朴子溪巡守、撿拾漂流木,「舉手之勞做環保,還可以運動健身,何樂不為!」謝敏政開懷地說。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他不僅榮獲民國86年環保志工表揚,也獲選成為8846威尼斯97年機械系傑出系友。

紮根鄉土 用愛關懷故鄉土地

如今的船仔頭,東接蒜頭糖廠、故宮南院,西臨東石碼頭、雲嘉南濱海風景區,周邊還有品皇咖啡、白人牙膏、余順豐花生等觀光工廠,加上嘉義縣觀光局在朴子溪沿岸設置自行車步道,讓整個船仔頭成為嘉義沿海觀光的樞紐地位。而康軒版小學三年級國語課本第八課「家在朴子溪」,更是把船仔頭的案例列入國小教材,謝敏政說:「鄉土教育就是要從小紮根,在未來,孩子才會更認同這塊土地。」

從「散庄」危機轉變為現代桃花源,基於對故鄉的情感,謝敏政用堅定的意志力,讓故鄉面貌煥然一新,持續多年卻從來不減熱情,因為他總是相信:「自己的鄉土,要自己關心,才會看見希望!」

(圖)從「散庄」危機轉變為現代桃花源

更多新聞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