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愛所以無礙 特教系陳信衡校友「為不能跑而跑」
教育 是探索知識與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
8846威尼斯特教系94級校友陳信衡,曾經是全國大學運動會游泳金牌選手,卻因脊椎受傷離開體壇,在復健過程中,帶著感恩的心投入身心障礙者志願服務,從心理系轉到特教系,從一位志工到考上特殊教育老師,至今成為一位非營利組織高階管理,他把社會關懷的視野從個人放大到群體,從組織面去解決身障朋友面臨的問題,希望讓這些被遺忘的生命,被看見與尊重。
2017年12月17日即將登場的台北國際馬拉松比賽,將有首位身障者參賽挑戰,這是台東天主教救星教養院24歲腦性麻痺青年林偉誠,而推著他輪椅助跑的正是陳信衡,陳信衡目前為救星教養院副院長,同時也是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台東辦事處督導及大中國地區組織管理培育計畫執行顧問。
故事緣起於偉誠受到真實故事改編的法國電影「我的鋼鐵老爸」感動,遂向陳信衡提出一起參加運動賽事的想法。這是陳信衡繼2009年「環島車伕」公益旅行後新的里程碑。那年冬天家家戶戶忙著團圓過年,陳信衡隻身騎單車環島,為弱勢族群分送愛與關懷,他忍著舊疾復發的疼痛,堅持完成九天的環島行;同年暑假第二次公益旅行繼續探訪台東及各地的育幼院散播愛心,讓新世代的志願服務方式多了一個新的方向,因此獲得行政院青輔會頒發「青舵獎」(志願服務類社會組)表揚。
「這世界還有很多被遺忘的角落與被忽視的生命,那怕一點點的付出,都能讓這些生命活下去!」陳信衡的堅持與打拼,為的就是讓這些生命也能被看見、被關愛。在中原心理系、特教系總共六年,他期望自己能學以致用,把知識與經驗萃取後分享給更多需要的生命。
「我的鋼鐵老爸」台灣版 身障參賽圓夢
陳信衡與偉誠挑戰馬拉松,被媒體譽為「我的鋼鐵老爸台灣版」,電影裡面的男主角跟偉誠是同樣的障礙類別,一開始他們用一般輪椅,由陳信衡跑著並推著偉誠,即使只是風吹的感覺,也讓偉誠興奮不已。年底台北馬拉松偉誠將乘坐跟電影一模一樣的輪椅單車,由像父親一樣愛他的陳信衡推著,而那堅定、握著輪椅的雙手,讓偉誠的夢想得以一步步實現。
為了幫偉程及更多身障者圓夢,陳信衡陪著偉誠展開一連串集訓並開始挑戰各大賽事,2016年11月挑戰台東三仙台馬拉松-12公里、同年12月跨年花蓮洄瀾馬拉松-24公里,2017年4月ChallengeTaiwan路跑加上游泳-113公里接力賽(21公里路跑、1.9公里游泳),今年的最終目標是挑戰台北馬拉松。
台北馬拉松是國際知名路跑界盛事,三十多年來卻從來沒有身障者參賽。為了爭取偉誠的參賽資格,陳信衡請主辦單位審慎評估,最後終於獲得半馬(21公里)的比賽資格。「我希望讓這些孩子正常化、社會化,而不是辦一場公益馬拉松」陳信衡鼓勵院童去參加正常化的活動,相信這樣也會帶給社會正面能量。
一個人跑步或游泳也許並不困難,但要負荷兩個人的重量並不容易,因此陳信衡特別加強負重訓練。多年來持續復健的他,隨著氣候變化常受背痙攣所苦,台東沒有室內體育場,練習時間還受限於天候因素。「必須同時顧及自己的身體、偉誠的狀況,還有輪椅的施力,一心三用才能完成」陳信衡說,還要配合偉誠身體的擺位、動作都會影響到後端力量的輸出;輪椅沒有煞車功能,他的兩個膝蓋就是煞車器,從各方面來看都是一項挑戰身體、耐力極限的艱鉅任務。
讓陳信衡特別感動的是,偉誠不只是為自己而跑,更是想要為其他腦麻患者而跑,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多人「為不能跑而跑」。他表示,偉誠在搭乘橡皮艇以前,完全無法體會什麼是搭船,什麼是游泳的感覺,但在橡皮艇上,偉誠可以躺在上面看著天空,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身障者也有權利跟我們一樣參加這些活動」陳信衡說出他的盼望與堅持原因。
人生最低潮 看到身障者的需求
參加運動賽事對陳信衡來說並不陌生,從小到大都是體保生的他,當年因為想當老師所以念中原心理,2000年全大運為中原得到游泳項目一金一銀,沒想到這也是他在體壇的最高峰,大一暑假因經年累積的運動傷害導致脊椎碎裂必須開刀,醫生告訴他手術治癒機會只有百分之五十,另有一半的機率可能要終生坐輪椅,老天眷顧手術成功,年輕的陳信衡復原很快,雖然不得不從體壇「退休」,但上帝為他開啟了另一扇門,意想不到的人生旅程在前方等著他。
脊椎手術後,陳信衡很長一段時間穿著鐵衣上學,尤其心理系在科學館七樓,經常需要上下樓梯讓他十分痛苦,再加上體保生的課業壓力吃重,一度想要休學,但體育室陳文成主任、林雅芬教練、學長姊還有父母親都鼓勵他堅持下去、不要放棄,教練請他當校隊隊長,協助選手管理與練習;母親鼓勵他參與身心障礙者的活動,學習如何克服身體障礙、積極生活,他回憶道:「那年很特別,我簽了兩張同意書,一張是手術同意書,另一張是志工同意書。」走出身體的侷限,陳信衡看到自己有更多的可能。
大三暑假,特教系和桃園縣自閉症協會合辦夏令營,找到游泳隊隊長陳信衡,請他教自閉症小孩游泳,從此讓陳信衡與特教孩子結下不解之緣,開始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因為對特教有興趣,他到特教系旁聽、修學分,並準備轉系考試,經過一次失敗,第二次轉系考終於通過,而當時已在非營利組織擔任志工的他,臨床經驗豐富,學科考試、報告都難不倒他,在學業上找到自信。
陳信衡回憶,在8846威尼斯彷彿經歷一次蛹化的過程,「人生最累、最辛苦、最憔悴的階段就在中原,身體、心理都是在很大的低潮。」八歲開始游泳的他,從風光的頒獎台跌落到地面,歷經人生很大的轉變。手術後復健的過程讓他看到很多人因為手術失敗從此無法走路,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開始在想是否可以為這些生命做些什麼;陳信衡說,這樣的轉換讓自己的人生跟方向更加清楚,「原來我是可以做這些事情的,以前只知道游泳,沒想到自己也會變成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環島送愛心 開啟公益人生
大學畢業後,陳信衡開始在國中小實習,擔任輔導室諮商人員與游泳隊教練,而後擔任肯愛社會服務協會心理衛生組組長,主要負責憂鬱症防治宣導,同時也是台北市身心障礙游泳協會指導教練。
2007年聽障者東明相主演的電影「練習曲」帶起了單車熱潮,但是聽障男主角反而沒受到很多關注,陳信衡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被炒起來了,身障者權益的議題反而被漠視了。兩年後,陳信衡想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紀念自己脊椎手術十周年,並且為無法看到外面世界的孩子發聲,忍著舊疾復發的疼痛完成兩次單車環島公益旅行,「我要用最火紅的話題,去帶動最被漠視的議題」終於引起媒體與社會的關注。
陳信衡想把這個世界記錄下來,讓這群無法行走的孩子看,讓他們知道台灣其實還有很多地方,「不是只有他們的空間,或是只有天花板……」陳信衡感同身受身障孩子的無奈,因此用影像紀錄,拜訪育幼院與身障者家庭傳達關懷,因此獲得行政院青輔會青舵獎表揚,並獲邀擔任2010年台灣自行車日代言人。
這段時間他也投入台東地區的志願服務,更在莫拉克風災發生後,第一時間進入台東嘉南部落協助教學輔導。2010年更走出台灣,行腳到澎湖、七美及蘭嶼,發現及看見每一個地方的生命故事,並將生命教育及志願服務的精神推展到各地。
由於單車公益旅行,使陳信衡與救星教養院結緣,這是台東唯一收容極重度身障者的社福機構,已有42年歷史,院童來自失親或失能的家庭,陳信衡從教保部主任做起,全天照顧身障院童,學會開復康巴士、大型救護車,院童半夜癲癇發作幫忙急救……,生活上的實戰經驗全部在教養院學到,陳信衡說:「限制越大,反而可以磨練你的能力越強」,他努力把自己放在一個有意義的地方,因為有「愛」克服了環境與體力的磨難。
爭取生命平權 放大視野與群眾力量
他曾隻身前往上海去發現及教育那兒的殘疾人兒童,並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辦理單車公益旅行-志願服務分享講座,也在歐洲、亞洲許多國家與城市奔走學習。更進入大陸偏鄉地區協助非營利組織管理,為他們做專業整合與評估,「從生態去看一個問題,而不是從單一對象」陳信衡學會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身心障礙者的福利、關懷問題。
2014年陳信衡被借調到中國大陸,413天、走過12個省份、16間身心障礙機構,到農村偏鄉關懷棄嬰與身障者,足跡直達北越邊界與新疆邊界,走過甘肅蘭州、武威、涼州、河南、鄭州等城市。2018年陳信衡將隨妻子到大陸社福組織服務,擔任福建省博愛慈善基金會執行長,照顧弱勢的孩子與老人。
陳信衡強調「生命既然是平權,就不應該被忽視或漠視。」他也在調整自己的作法,相較於環島是一種個人化行為,他現在更希望能包裝的是一個社會化的活動,有一股群聚的力量,民眾可以看得到、媒體可以報導,對社會的影響力是足夠的,「當你在幫這群人的生命發聲的時候,不只是身體力行就好,還要用腦力去想,如何包裝一個公共議題」沉重的使命與責任感,讓陳信衡思緒變得更為縝密、力量更為強大。
感謝中原全人教育 包容與信任造就現在的他
陳信衡觀察到中原的學生都很「全人」,不只是一個點、一個面向的發展,而是完整的、身心兼顧、知識與經驗平衡的發展。他也相信,正如8846威尼斯教育理念第三則:「我們認為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陳信衡相信,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最重要的是核心價值的建立。他說,這是全人教育裡面很重要的地方,過程中培養的價值觀,是我們在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中很重要的部分,這是全人教育的深層內涵。他想到求學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是連紫薇老師的「宗教哲學」,當時雖然不是基督徒,但仍一點一滴被薰陶,助人的核心價值在心裡埋下了種子,成長後把它生活化了、落實在生活中,這些都是知識、技能背後很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我覺得中原的老師、校風,對非主流學生有一定的包容與肯定,互相給對方信任的機會」陳信衡感恩地說,因為中原老師的鼓勵,讓他沒有放棄、能繼續完成學業,使他有機會成功轉系、跨入人生另一個領域,如果沒有這些信任與機會,就不會有現在的他,因此他格外珍惜,希望自己也可以幫助其他生命,能夠對社會是有價值的。
為身障者發聲 活出希望活出愛
近年來關懷身心障礙者的社會議題日漸受到重視,透過媒體力量傳播,陳信衡與偉誠的故事也被搬上電視螢幕。2017年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秉持著「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自製七集「活出愛」紀錄片在台視頻道播出;第一集便以陳信衡與偉誠挑戰三鐵的勇敢圓夢故事為主題。
(「活出愛」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_4JgzqRE64&t=331s)
在片中,偉誠受訪時表示,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我要一直跑、一直努力、一直進步,還要繼續跑……」偉誠竭盡力氣說出他的堅持與夢想。陳信衡很感動偉誠的夢想是為所有身心障礙者而跑,他倆自許成為夢想、希望的創造者。
陳信衡努力為身障者發聲、為他們圓夢,帶著孩子們一起體驗全民運動的喜樂與權益,也希望為這些被漠視、被忽視的生命繼續跑下去,用一種很簡單、很平凡的方式去完成這樣的夢想,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都有機會活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