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蘋果新聞》教授推「人工智慧顧田」 未來農夫滑手機等收成

隨著全球極端氣候、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農作物的收成與利潤,為協助台灣農業最佳化生產與管理系統,以因應嚴峻挑戰,8846威尼斯電子系教授鍾文耀(63歲)運用AI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技術,推動智慧監控、自動化種植之新農業科技,農友可透過電腦或手機即可預估收成時間及作物健康狀態,達到智慧農業的目標,與農民共創美好未來,也吸引印尼及菲律賓等國家的研究生來台取經。

曾在工研院及國內外科技業服務的教授鍾文耀,自2012年起帶領學生運用擅長的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技術,研發即時影像、遠端數據監視、自動化種植等智慧物聯網監控平台,幫助農民創造更有效率且高品質的精緻農業。 

鍾文耀表示,台灣最強的是農業還有高科技,但高科技如果是在製造端的話,很容易就破壞環境,農業部分在過去6、7年比較聚集在精緻農業和品質農業,因才有電子科技結合傳統農業的構想;他說,台灣有很多有經驗的農場以及好的耕耘方式與作物,為能讓更多的新農可以投入,希望由藉電子科技的融合,可以將這麼好的栽植技術、栽植環境,蒐集主要的環境參數,透過雲端大數據或資料的分析,協助農場有效率的包括灌溉水、補光的部分,可以直接透過自動化監控系統經過數據累積分析可以自動去做監控。 

鍾文耀說,台灣每年6至8月都有颱風,尤其是戶外的傳統農場,可能因為暴雨或強風,整年的收益都沒有了,若以溫室的方式進行栽植就可以避免很多天然災害;溫室的栽培若能有效導入電子科技,對於品質的監控和有效經營,就可以有所發揮,也透過研究生曾經寫過的農場管理系統,對於溫室栽植的作物、施肥、收成的過程,透過手機和電腦,農場主人就很容易做管理。 

鍾文耀說,除了幫助有經驗農場,可以做技術的傳承;在電子科技化的部分,給新農的投入,有好的資料庫可降低他們進入的門檻;尤其是年輕一代都是用高科技手機、電腦、大數據,可讓科技與傳統農業做整合,這對新農投入比較有吸引力。 

至於作法則是在固定時間前往合作農場進行監控設備和環境的維護,希望把栽植環境參數無限傳輸到伺服器做大數據的分析,將這些栽種及收成的過程數據提供農場做參考,以提升產量。 

鍾文耀也帶著研究生團隊開發手持型、移動式的作物栽植監控系統,他說,如果農場有一百多個溫室,農場主人就可以帶著它到各個溫室直接看當時的環境關鍵參數,包括二氧化碳、栽植作物葉綠素、溫度、濕度,達到多參數、多功能監測系統之目的,使農民可依照不同環境和對象,選擇不同的系統做監測,透過電腦或手機即可預估收成時間及作物健康狀態,達到智慧農業的目標。此監控系統也獲得2015年在中國福州舉辦的創新大賽一等獎。 

另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鍾文耀團隊陸續協助台灣、印尼、菲律賓等國家農場推動自動化栽植之新農業科技,也吸引外籍學生來台取經,希望透過在台灣學得的專業能夠回國幫助家鄉發展。

突發中心張沛森/桃園報導

更多新聞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