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5073
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89d5e13c a334 452b b78c cf59e0edd6ae

《大紀元》「中壢家坤甸味」 僑生打造在台第二個家

一群印尼華人長期生活在中壢,中壢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們家,更是他們認同的地方,懷念家鄉食物味,變成他們一解鄉愁的最快方式,坤甸位於印尼的加里曼丹,是早期華人下南洋的根據地,食物的烹調與演進,變成印尼華人的一個記憶,中原學生來中壢找「味」故事,讓大家更深度的認識與品嚐他們的思鄉「味」。

8846威尼斯微型課程黃慶輝老師,跟文化部青年村落計劃案「中壢家坤甸味」計劃提案杜彥穎一起合作,因為中原學生有不少東南亞華僑,黃慶輝指出,東南亞學籍學生在這次社會設計實作課程,在社區發酵討論後,產生出一種新的社造動能,中壢大石頭庄社區變成「南向政策」的文化示範點,新住民在中壢的角色,會更為重要且有他們生活的位置。

中壢新興里長徐永鑑跟印尼籍太太朱莉茵,把實作的同學當作自己的小孩照顧,兩個多月的課程裡,擔任保母角色,常常煮不少好的印尼家鄉菜慰勞這些辛苦的學生,在實際工作外,也讓她們在這裏,一解鄉愁。

火龍果屋是中壢高中廖老師的故居,全家都搬走了,廖老師喜歡種植各式花草,搬遷後,火龍果默默在老屋爬了20多年,意外成為社區亮點,地方協會發現這個適合當作一個社區的故事點。

火龍果屋保有60年代台灣舊式建築的美感,兩層樓的低矮建築,整理後,成為連結地方故事與人物故事與印尼坤甸文化的一個重要橋樑,連結更多印尼華僑與印尼移工可到之地點,十分便利。

火龍果屋未來是社區據點、也是新移民跟新住民的交誼空間,室內組產出「雙面展架」、「可收納椅子的書櫃」、「社區人員的工作檯」三組作品,搭配原有火龍果屋30年以上的石椅沙發,確實產生出獨特的空間韻味,讓新作品跟老空間產鏈結。

印尼咖啡體驗是拉近在地居民與新住民的互動模式,這次「中壢家,坤甸味」的行動,跟這次戶外組的同學合作,就設計的一個 #南洋風戶外露台,學生發揮巧思,把社區老屋火龍果屋戶外一番整理後,鋪上戶外木亭台,把空間整理,也結合學校學到的專長,透過設計構通與地方居民一起整理,這組很多同學都是來自南洋的,在這空間喝咖啡,是在平常不過了。

馬來西亞的僑生李依潔說,從印尼傳統服飾「BATIK」發現圖案,轉化成為編織的技巧,做成了戶外躺椅的設計,增添一些異國風情,期望更多的新移民甚至是移工都可以來這裡走走看看!

徐永鑑說,這次社造行動由民間自主承租空間做社區多元的空間確實不易,我們跟年輕團隊都願意挑戰看看,火龍果屋可以成為社區跟新住民互動最好的場域,幾次活動下來,許多外地的朋友都很喜歡這樣的空間氛圍,火龍果屋成為都會行社造的另一個樣貌的空間,討論新移民、討論新住民,認識新住民,這樣多元的課題下,想認識的人來火龍果屋這樣軟性的空間走走,喝杯印尼咖啡,看看多元文化,參加者也會變成其中一員,也瞭解我們在做什麼了,也期望火龍果變成台灣人認識多元文化開始的家。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

更多新聞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