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剛過的隔日一早,建築系、室設系兩系師生助教們,正在恩慈樓地下室忙碌不已。這天上午是建築系「建築設計」與室設系「基礎設計」兩系大一的期末聯合評圖,162位學生共20組的團隊作品,就要在20位老師的嚴格評審下脫穎而出。而也是設計學院難得一見的跨系、跨域交流學習情景。
擺脫框架的大一入門課
問過建築系的學生都知道,「建築設計」是系上每學期的必修科目,從大一到大五畢業為止,五年10個學期的課程,是建築系學生必須面對的關卡,課程的嚴格與操累程度更是難以言喻。但在五年的修課過程中,一定會在大一遇到謝統勝老師,以及他很不一樣的「建築設計」課。
謝統勝老師擔任「建築設計」授課教師已邁入第7年,身為這門課程的主要負責教師也已經是第三年。在「建築設計」9組授課教師當中,謝老師負責統籌課綱、題目方向、期末評圖等各項事務,以及擔任該門課程的全英語教學小組教師。而系上另一門必修的關鍵課程「建築基礎(圖學課)」也是由謝老師授課,這項磨練學生功力的圖學課程,每周固定都有一定份量的圖學作業,其辛苦程度與重要性並不亞於「建築設計」。謝老師整合「建築設計」與「建築基礎」兩門課程,希望能為學生鍛鍊出紮實的設計功底,並且更有效率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情況。
謝老師說,剛脫離高中制式教育的大一學生,這個時期非常關鍵。因此,他要讓學生丟掉包袱、拋掉框架,大一上學期的「建築設計」,他給了學生兩大主要的作業,第一是讓學生回顧自己18年的歲月與生活,以空間模型或畫作來徹底剖析自我。之後,則是探索環境,培養對空間環境的敏感度,找尋「人」與「空間」的關聯。要用一年的「探索」,激發學生的創意能量,在未來能夠創作出更有溫度、符合人性需求的建築設計。
攝影記錄每一刻重要階段
某個秋日午後,一群學生正忙著搬運一個個紙箱模型到大草坪上,引起路人的關注。原來,這也是謝老師給學生的另一項探索環境的作業─「不見城市的看」。這次規定的課題是,在100公尺的路徑當中,每20公尺去觀察周邊環境,不論是校門周遭或大觀園社區,讓這5階段最深刻的環境景象,用紙箱模型呈現出來。看著學生辛苦完成的作品,緊接著又要趕工每週的圖學作業;為了讓他們抒發壓力,於是謝老師對學生說:「走!帶著作品,我們去戶外拍照吧!」
謝老師認為,不論是生活照、家庭照,都是一種影像紀錄的方式。因此在課程中,期初、期末的大合照是必須的,而重要的學習過程、不錯的學生作品,當然也少不了拍照留存。剛開始學生還會扭扭捏捏,但後來反而會提醒謝老師:「這個怎麼還沒拍?」讓學生在大一之後,都會回味這個很特別的學習階段。
當理性遇上感性 建築、室設期末聯合評圖
謝老師的「建築設計」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在期末與室設系舉辦聯合評圖,自2015年至今,已舉辦第2屆。因為大一開始,兩系學生都還在學習抽象、雕塑類的設計作品,因此也是這個時候,最適合讓兩系學生有著跨域交流學習的機會。
謝老師說,建築室設看似領域相同,其實也有所差異。室設系學生感性,有很多豐富的想像力,建築系學生可能因為理工背景,想法理性也重視實作。謝老師也特別感謝設計學院陳其澎院長的鼓勵支持,以及室設系謝淳鈺老師的協助統籌,因為跨系聯合評圖的機會,讓兩系師生彼此激盪創意,相互交流學習,才能培育更多紮實而又兼具創意的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