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正簡體字炒得沸沸揚揚之際,中原正體字的捍衛者,也是第一代中文電腦與倉頡輸入法的發明者-朱邦復先生接受8846威尼斯的邀請,在22至24日一連三天於中原圖書館國際會議廳發表三場演說,講題分別為「癡人說夢:動畫自動化?-談漢字基因的應用」、「一百美元電腦與數位關懷」、以及「從漢字基因看正體字存續-兼談民族自信心」。由於朱先生近來鮮少出現在台灣,因此今天的演講有許多人從台灣各地蜂擁而至,讓主辦單位動用到第二現場才稍稍紓解人潮。
朱邦復先生三十七歲開始獻身中文文字檢索系統,在他四十二歲時,第一次接觸電腦的他,花一個月學習寫程式,然後將先前發表的「形意檢字法」與電腦字形結合,創出倉頡輸入法。他按照漢字的字形結構和組字原理,共歸納出24個「倉頡字母」及76個由這些基本字母所衍生出來的「輔助字形」。因為倉頡字母所用到的24個鍵,都分別被配對到英文打字的26個字母鍵當中(X及Z鍵除外),所以輸入起來非常快捷方便。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他為了推廣中文電腦的理想而不以賺錢為目的,宣布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也使得倉頡輸入法大為流行。
現任文化傳信公司副主席的朱邦復先生,一直以「電腦中文化」為其職志,目的就是拒絕英文壟斷電腦運作、網路互通的規則,讓電腦說中文。其最新的研究方向就是「漢字基因工程」,也就是讓電腦懂中文,效率可以大幅提昇的最新密碼。談到「漢字基因工程」,朱先生堅信,漢字基因是唯一能夠維護中華文化之科技至寶。
朱先生表示,漢字基因包括「字碼、字序、字形、字辨、字音、字義」等六大功能,將這些功能假設是概念的根本因素,再用電腦軟硬體加以測試。唯有在全部假設的因素都能還原成為文字概念,且能根據這些因素達到理解認知的目的,才能達到電腦中文化,而漢字基因也才算完全成功。而目前他的研發團隊也運用漢字基因工程,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化為動畫,讓讀者藉由動畫體會中華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