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5073
新聞報導
NEWS REPORT
席慕蓉教授

「夢見蒙古」系列活動 – 席慕蓉教授 講解「蒙古人對馬的文化」

本校首位駐校藝術家席慕蓉教授,於12月3日下午1點30分,假本校工學講堂以「蒙古人對馬的文化」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席教授藉由她近年來親至蒙古拍攝的馬匹攝影,講解蒙古人與馬的關係。

席教授指出,蒙古人的生活與馬息息相關,從亞洲的陰山到賀蘭山之間以及蒙古國中,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關於馬匹和蒙古生活的史前岩畫,它紀錄著以前遊牧民族怎麼樣對馬的愛、怎樣崇拜日月星、還有種種的風俗。她又說,「蒙古馬相較於其他族群的馬匹矮小,且馬群會自動尋找適合生活的地方。在馬群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一夫多妻”,公馬我們稱做兒馬(種馬),兒馬通常是非常強壯凶悍的,它負責捍衛十幾隻母馬和許多小馬的生活及安全,例如當暴風雨來臨前,兒馬繞著母馬與小馬所巨集的範圍一直繞圈圈,保護馬群的生命安全。」

而蒙古人對宇宙的信仰與崇敬,也可從史記匈奴列傳中得到證實。「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這是在紀錄漢高帝被匈奴大軍圍困於白登7日時,圍攻之匈奴大軍,四方的馬匹各是同一色,這證明了蒙古人對宇宙的崇敬與信仰。席教授表示,蒙古人相信照著宇宙的規則行事,彼此和諧的相處的話,力量將更為強大。另外,席教授有提出它對野性的看法,她說:「當人與自然界十分貼近時,自己即會想從中去尋求與自然界的關係,而那個東西她稱為”野”,野性是人與界間一個神秘的關聯。」從史記中的記載,也可以看出蒙古人希望能在野性和人之間的相處求一個平衡,讓顏色一致的馬群,力量更強大。

在蒙古地方上的馬群裡,有些馬是連主人也不能騎乘的,而被飼養的馬匹,也只有主人可以靠近把他套牢。蒙古人有一種訓練馬匹的特殊的步伐叫做”走馬”,走馬的用意在於使馬匹經過步伐訓練後,讓它在和人合作時,能使兩者之間步伐相配合,進而騎乘者和馬匹都較不易疲累,在顛簸之地也能如平地一編平穩。但是套到一匹馬、訓練一匹馬以後,最多不超過2-3個星期就要把它釋放,讓它回到它的族群裡。席教授說:「這因為蒙古人心疼馬,認為馬不自由對馬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而且把它放回群體裡面去才能使它保持野性,而”野性”是它走的快、走的穩的力量來源;而且一匹馬用久了以後就再也不是一匹真正的好馬了。另外,剪馬鬃讓馬失去自信心,所以蒙古人是不剪馬鬃的。」

席教授最後強調,在蒙古文化對馬、生命、野性的尊敬,並擅用生物的野性和自己的和諧,期望在兩者之間求一個平衡,是蒙古人在待人處世上的一個信仰,因此你可以從這裡去了解一個遊牧民族的文化。演講結束後,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林治平,也代表本校感謝席教授用詩人的心理、藝術家的眼光,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蒙古人的全人思考。席教授主講的「蒙古人對馬的文化」在熱鬧的會後茶會中圓滿結束。

更多新聞

XML 地图